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中华文明史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学科”结合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中华文明研究时代跨度长、空间范围广、涵盖社会面宽。因而,其涉及内容既有人文科学的考古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古文字学等,又有社会科学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还有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以及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应用。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中华文明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学科结合,使我们得以延伸历史,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

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9/t20220923_5540145.shtml

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19世纪中后期,德国人谢里曼凭借混合着神话的传世文献《荷马史诗》开启了探寻古希腊文明的旅程,并且准确找到了特洛伊古城的位置(只是层位有误)。谢里曼并不是当时唯一这么做的人,但他是最幸运的一个。20世纪30年代,古希腊、古埃及、两河、古印度、玛雅、印加文明等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基本都已被发现,这其中也包括以殷墟为代表的中国商代文明。除中国文明之外,所有其他古代文明都由西方学者发现。在殷墟发掘之前,王国维利用这里发现的甲骨文与文献相印证,确认了文献所载的商代先王世系。殷墟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可靠性,世界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也一直定格于此。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已定格的认识,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如何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意义是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拟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简要考察与展望,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9/t20220923_5540146.shtml

裴李岗时代奠定中华文明根基

余西云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文明探源取得了长足进展,学术界对很多问题有了一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文明起源是一个社会不断复杂化的过程,且有阶段性。距今五千多年前,西阴文化的崛起和大规模扩张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文化融合与文化整合,中国东部很多地区迈出了文明起源过程的决定性一步。距今七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的崛起也曾影响广大地区,形成了中国东部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接触和文化碰撞。

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9/t20220923_5540147.shtml

早期仰韶文化开创中华文明起源新进程

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对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考古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数代考古人的辛勤探索,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阶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持续深化、成果卓著,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但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明历史研究仍然任重道远。其中,文明的形成是长期复杂的宏大过程。在文明的肇始、诞生之前,必然有一个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逐渐萌芽、产生、发展的演进历程。在确定五千多年文明史之后,追溯文明的形成基础和起源过程,应是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一大内容。而近来早期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为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契机。

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9/t20220923_5540148.shtml

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四千多年以

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以使用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19世纪前期由北欧学者提出,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之初,就开始使用这个重要概念,但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的时间、特征等诸多基本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中国在进入青铜时代之前的5000多年前,早已形成了南佐和良渚等超大型中心聚落所代表的中华文明,青铜时代和文明形成并不同步。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之时,尤其是距今4000年左右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进入青铜时代之时,在技术经济、文化格局、社会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革,我曾将这种显著的变革现象称之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

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9/t20220923_5540150.shtml

冶金考古助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崔春鹏 戴向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

多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积极推进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通过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有机融合来探索、解决重大学术问题,并形成了富有特色、朝气勃勃的科技考古队伍。其中一个典型的范例就是田野考古与冶金考古密切结合,揭示中原早期王朝兴起的重要资源条件与文化特质。下面从冶金考古视角出发,谈一下我们对冶金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的认识。

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9/t20220923_5540149.shtml

编辑:张雨楠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料网 »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