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考试(考研英语考试时间多长)




考研英语考试,考研英语考试时间多长

每年到了这个开会季,都能听到关于在中小学减少英语学习比重、高考取消英语考试的呼声。有些呼声是技术性的,主要说是英语用处不大但占据学生太多学习时间,而且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好。有些呼声则是泛政治化的,认为英语是西方的东西,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技术性的呼声可以理解,也有诸多合理性。但泛政治化的呼声就很蠢,也是当下最令我感觉可怕的反智言论。因为不光数理化都是西方传进来的,政治经济学也是西方传进来的,地理学的很多内容也是西方传进来了,历史课的公元纪年也是西方的。说到底,整个中国教学体系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不过我认为,真正影响英语实用性的其实是人工智能翻译的兴起,你辛辛苦苦学得的那点英语能力在人力智能面前简直弱爆了。

比如,ChatGPT最近就很火。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还能撰写文案。看到它完成的一些文字处理,其质量超过了大部分正常人类,感觉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要失业了。

当然,它还可以用于翻译。必须承认,目前的人工智能翻译进步迅速,的确可以满足人们的许多日常英语需求,它对于规范性文字的翻译质量远远高于大部分普通的笔头翻译者,而且因为是即时的,其效率秒杀人力翻译。

那么中国人到底还要不要学英语呢?

我一直觉得英语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是无用的,生活中能用上英语的人更是少而又少。除了少数家庭有移民目标外,大部分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花大力气的原因是内卷。

家长逼迫年幼孩子学英语的主动动力是小升初上名校,驱动中学生学英语的动力是高考和留学,驱动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学英语的动力是四六级考试。只要高考取消了英语考试,大学取消了四六级考试,小升初完全实行派位,那些具有实用主义精神的中国家长就不会逼着孩子去学英语了。

问题是:英语没有用,其他的科目就有用吗?

工作之后,中学时代学的数理化还有几个人在用?语文学习中费了我们老劲学习的古汉语有用吗?我现在拿出自己当年的高考卷子,除了语文作文有信心写得更好、政治和历史考题回答得可能零分之外,其他的题目我基本上不会做了。我们上大学学的东西,毕业之后又有多少是有用的?有几个人是专业对口的?

所以还是需要从更大的视野上来看待教育的功能和英语的作用。我讲几个观点:

一、英语有用,英语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

在一个社会里,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呈现为金字塔型结构。在中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普及水平还偏低的社会里,金字塔型更为明显。

从小学到初中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如果一个孩子初中毕业就走向社会了,那么英语对他来说是彻底无用了(个案除外)。接受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考大学,这个阶段就是准备一场淘汰考试,从而获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如果大学完全是自主招生,好的大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会有要求。

上了大学才真正有了对未来有了职业规划,这个时候才知道英语对自己到底有没有用。很多职业是不用英语的,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之后,英语倒是可以成为一门选修课,自愿参加四六级考试,你的专业如果用不着英语就别费劲学了。

但等你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英语水平好的话,职业机会和选择还是会更多一些。如果一个学生进入大学选择专业、大学毕业寻找职业机会的时候会发现英语是有用的,但他中小学没有好好学习英语的话,他等于自动放弃了许多好的职业机会。

所以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就有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语言学习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升级和养成的过程。你总不能等上了大学发现英语对自己的专业有用了才开始学英语吧,也不可能找工作时发现英语有用才学英语吧。

所以从公平的角度讲,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把英语列入必修课,让每一个人都拥有机会,而不是早早地就让一些人失去机会。

二、拓展视野,英语依然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

以上讲的是英语会为你的职业选择加分,是从实用角度讲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学习先进文化的最好方式依然是从学英语切入。直白地说:讲英语的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

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尤其是目前美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出口的限制。

而在科技术领域,迄今为止,美国的大学汇集了全球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球最顶尖的20所大学中,按科学贡献度计算,美国占了17所。在全球10大科技顶尖公司,美国占据了8家!美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在军工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在医学技术领域,在信息科学领域……美国以无可匹敌的实力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雄居世界之首。

排在第二名的是英国。英国的诺贝尔奖获得人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世界最好的200所大学中,美国占据了75所,英国占据了32所,远远超过其它国家。英国虽然衰落了,但它依然在诸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一流。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主流的科技文献都是用英语写成的。不懂英语,你就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无法从原文上理解信息。

再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英语依然是第一世界性语言,汉语的地位还差得远了,你如果想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人,最好的办法依然是学英语,而不是通过翻译来了解这世界。

自己直接用英语理解和通过汉语译文理解,完全是两个天地,懂不懂英语很可能两个层次的视野。所以我判断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和战略问题评论员的时候,首先会看一下他们懂不懂英语。

三、英语承载的信息更加丰富

有人为了获取信息就选择翻墙。但他们不懂英语,翻完墙看到的依然是中文信息,内容经常很惊人,他们便如获至宝,转到自己的自媒体上来。而我一看就知道是这信息是假的,墙外的中文信息也是极度不靠谱。

懂英语,你就有了主动搜寻信息和判断真伪的工具。

我从来不翻墙,也不用谷歌。我就用英文在百度搜索,把搜索到的几条内容交叉对比就可以得到准确信息。其实,美国一流大学和一些媒体的英语网站都是开放的,很容易进去。想看美国政府的准确信息,上白宫、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的网站就行了。

有空读读一些原版的历史教材,包括美国史和世界史,它们的视角、历史编写的结构和解读方式比简体中文的历史书要靠谱多了,也有意思得多。

何止是历史,简体中文关于国外的信息经常是有选择性的发布的,比如说当下的乌克兰战争。

所以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学好英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

四、英语语言的逻辑性远强于汉语

我讲口译课的时候有一个专题叫《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与翻译》。简单地说,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英语在外形上的逻辑严谨程度远远高于汉语。

换个说法,英语是“规则”(较严谨的语法)语言,重“形合”;汉语是“无规则”语言,重“意合”。应该感谢当年白话文革命给汉语带来了基本规则。再换个说法,英语是一门“法治”语言,汉语是一门“人治”语言

我一直怀疑中国人不讲规则和逻辑的毛病跟我们的语言本身有关,所以我非常希望英语从小学就开始教授,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规则思维。但我不知道中小学里会不会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英语。

反对认真学习英语的声音之一就是把英语单纯地视为一种语言。但英语和汉语一样,它们更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必须学习英语承载的文化,英语文化也很美。只是中国学校的英语教育只强调了语言功能而忽略了英语的文化功能,现在高考英语还要求加大中国文化的内容。

五、人工智能翻译目前无法实现情感交流

我目前看到人工智能翻译水平比前些年进步了很多,尤其是对本身比较符合语法规则的原文的翻译质量很高了。我相信人工智能翻译会取代大部分的口译与笔译,给不懂英语的人带来极大的方便。

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可以完全取代口译的机器人,因为人的口头表达是带有情感的,而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口头表达很多。人工智能翻译还没有具备深度、准确交流的能力。目前它无法担当对“可靠性”要求很高的政务场合与商务场合的翻译,更无法表达人的细微情感和汉语“意合”的微妙之处。

结论:中国的英语教学本来就存在诸多弊端,英语专业应该是极少数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的话,我决不会选择英语作为我的专业,但我一定会刻苦学习英语,把它掌握的如同母语一般。

我这一生,英语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确立了自己的三观,接受了多元世界和民主理念,也给我带来了游历五大洲的诸多机会。当然还有作为口译员跨越多种文化时的那种深层次快乐。

最后想说的是:问题的核心不是中国人要不要学英语,而是英语该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核、怎么使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依然是无法解决的难题。

也许有一天马斯克的“人机合一”成功了,现有的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都会被颠覆。

考研英语考试(考研英语考试时间多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料网 » 考研英语考试(考研英语考试时间多长)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