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国内和国外关于“税收竞争”的研究有什么区别?本文将对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国内外对于税收竞争的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税收竞争的理论分析

关于税收竞争将会对资本要素的流动产生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Tiebout(1956)的“用脚投票”理论,他认为在建立相应的假设基础上,可以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简化为完全竞争市场,参与者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则为该市场的产品供给,而辖区内的居民(即消费者)可以利用“用脚投票”的办法来显示偏好,进而得出有效率的结果,劳动力等要素因此会在地区间发生转移,后续学者在Tiebout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税收竞争对要素流动的影响。

Zodrow和Mieszkowski(1986)将Tiebout的思想模型化,构造了著名的Z-M模型,被称为“税收竞争基本模型”,同样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在围绕资本税展开竞争时所引发的效率问题,发现随着辖区数量的增加和竞争的不断深化,资产税将不断降低甚至将最终消失,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终将仅仅能依靠人头税,在该模型中,假设劳动要素基本不能流动,但资本在区域间能够自由流动,即流动性强的资产税负逐步降低。

最终税负将转嫁到非流动要素上,即当某个地区想要通过降低税负来吸引资本的流入,这往往会导致“逐底竞争”(racetothebottom)的情况出现,如果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对资本征税而导致的资本外流的情况出现而选择通过降低工资,降低土地租金等方式降成本,这将引发辖区内公共支出减少,进而将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该理论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思想基础,更多的学者将如何解决这种供给的低效率作为研究内容,但其局限性是不容忽视的,该模型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仅仅考虑了横向税收竞争而忽略了纵向税收竞争的效果抵消,与此同时,从现实来看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横向税收竞争都会出现这种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问题。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为这一传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寻找到另一突破口。

Krugman(1991)通过构建两地区模型用以说明中心-边界理论,其中中心是指垄断竞争且规模报酬递增的工业化区域,外围是指完全竞争且报酬不变的农业化区域,并借用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即运输成本的概念、产业组织理论工具分析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经济地理学问题,他认为当贸易自由度很低时,地区间运输成本很高,大于规模递增产生的收益,人口和产业将在空间中形成分散性布局。

当贸易自由度很高时,地区间运输成本会相应的降低,当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工人及产业自然就会向某一区域聚集并不断强化,最终形成工业中心区和农业边界区,他将空间的概念引入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中,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的正式创立。

Baldwin(2004)在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下,探讨了商品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税收协调和税收竞争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各国无法形成统一的单一税率,并且一体化的确会缩小税负差距,但这一差距的缩小绝大部分来源于外围国家税率的提高。

只要税率没有过高,核心国家就可以以比外围国家高的税率进行征税,与此同时,聚集经济可以带来集聚租,因此政府无需考虑过高的税负会引发资本的流失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提高税率。综上所述,国外对于税收竞争的研究更侧重于理论的纵深挖掘,并已然形成了成熟的理论框架。

(2)税收竞争的效应分析

关于税收竞争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学者的观点不一。一些学者断定适度的税收竞争可以推动经济繁荣。Brennan和Buchanan(1980)政府在构建体制框架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导致经济活动的效率低下,提供低质量的公共服务却收取高额税收,将导致资本、劳动的要素的逃离,居民收入和就业率下降,失去选民的支持,而政府为保证其政治地位就会被迫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降低税收,进而提高对要素的吸引力,如此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挪用公款为己用的腐败现象,换句话说提高要素的流动性不仅改善了私人部门的要素分配,也提高了公共部门的“生产力”。

Ruscher(1998)引入福利税作为公共部门的租金构造实证模型,他认为税收竞争一方面迫使政府将资源重新分配向社会而用于自身保证了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性进而提高了公共部门服务的需求弹性,同时提高了私人部门的收入。

Wilson和Gorden(2003)通过四个假设得出劳动力和资本是否会随着税率的变化而流入或流出辖区,取决于公共支出和税率的净效应。与之相反,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过度税收竞争将会给社会过高的成本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Blankart(2002)认为一些影响税收竞争的障碍很难消除,因为这些障碍的限制赋予了政府可以向上或向下转移公共服务的权力,使得政府有机会形成垄断或联合形成卡特尔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因此要建立监管机构来制衡政府的垄断权力。

Koethenbuerger和Lockwood(2010)通过构造内生增长模型探索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该模型中,生产力受到随机冲击,资本税为公共产品提供资金,用于最终消费和公共产品的提供,随机冲击意味着家庭面临着投资组合的选择问题,会削弱税收竞争,将税收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增加税基的弹性,进而抑制经济的增长。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革走过了一段相当漫长且完整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经历了两次的财政分权改革,我们经历了以中央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为主的“条条”时期,尝试过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块块”时期,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条条”与“块块”管理相结合的时期。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财政分权改革追根到底无法真正解决信息和监督问题,一次又一次的集权和分权的尝试也仅仅是中央计划者的集中决策与地方政府次一级的集中决策之间权利的让渡,形成了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为特点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胡书东,2001),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了第三次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此次分权改革共经历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尝试建立新型的财政管理体制,1983、1984年分两步进行“利改税”,1994年以分税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国财政体制公共化起到关键作用,最后2003年国务院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实现公共服务职能与资产管理职能的分离(张在茂,2008)。

(1)税收竞争的存在性

地区间存在着税收竞争已成为国内学者普遍的共识,可归结为税收博弈行为。沈坤荣和付文林(2006)构建空间滞后模型研究我国省际税收竞争和博弈行为,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之间的税收竞争主要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公共服务水平竞争的不断深化使得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政府的行为也得到了不断地规范;

崔治文(2013)等利用我国各省份1998-2010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证实了我国省际间税收竞争的存在性,其中资本税和劳动税主要表现为税收模仿行为,而消费税的税收竞争主要表现为策略替代型;潘明星(2009)将省际间的横向税收竞争归结为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种博弈行为。

他通过构建博弈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发现东、中、西部的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而且这种关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如果选择通过降低税负来吸引外资反而会减少当地总体的税收收入;

周黎安(2008)认为是地方官员之间的“晋升锦标赛”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财政分权改革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经济决策权,经数据分析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越快,地方公务人员升迁的机率越大。

因此在这种强激励的模式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也就愈加激烈,这种激励效果也会在体制内逐层放大;李一花(2017)在采用我国1998-2013年31个省份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地区间横向税收竞争的存在性和效应进行了检验和估计,实证结果显示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确实存在税收竞争,且表现形式为策略互补性。如果按照税种分类,企业所得税的竞争系数最高,也最为显著,增值税次之,营业税最低。

(2)税收竞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横向税收竞争对于资本流动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角度:政府吸引资本的竞争策略、对FDI的影响以及企业异地并购。关于政府吸引资本的竞争策略的角度,钟军委等(2018)分析了政府竞争、资本流动及二者交互效应对我国经济在空间范围上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税收竞争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且税收竞争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内生关系,其竞争策略和手段将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而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尽管我国资本流动存在“卢卡斯悖论”,但地方政府仍然可以在提高对流动性的吸引力上有所作为;

张梁梁等(2017)从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考察税收竞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是通过增加本地区财政支出不会对招商引资产生正向影响,反而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微弱的正向溢出效应,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真正发挥作用的领域在社会民生领域;

王守坤(2014)认为尽管从全局来看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分工效率,但事实上对于中国市场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干预政策往往成为占优策略,而政府的行政和金融干预权的很大程度上的联合更是造成了资本流动的障碍;

关于税收竞争对FDI的影响,鲁明泓(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资会以超过经济增长率的速度流入,与此同时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李永友和沈坤荣(2008)研究表明我国省际间的税收竞争策略从单纯的税价竞争向财政支出领域扩展,地方政府之间关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非税收入的依赖和财政支出上的结构性偏向;

关于税收竞争对企业异地并购的影响,王凤荣等(2015)从企业并购角度切入,研究结果表明是地区间的税收竞争对企业的异地并购差生影响的同时以对资本的跨区流动产生了很大的正向激励作用,而企业异地并购的成长动因并非节税效应而是更加偏向于稳定的税收环境;

赵娜等(2018)从税收竞争的空间关系角度入手,认为本地与邻地的税收竞争存在互动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效率对资本流动对组内和组间的影响效果不同,在本地区呈正向关系,邻近地区则呈产生负效应;李彬和潘爱玲(2015)发现税收政策在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上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性的税收优惠虽有利于引发跨区域的企业并购刺激资本流动但对公司本身的价值提升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相较来看行业性的税收优惠更能够提升企业业绩。

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料网 » 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