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儿童心理学证书报考条件)




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儿童心理学证书报考条件

有一种游戏,不用教,也不用普及,却受到了几乎全世界孩子的喜欢——过家家。

孩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幻想自己是超人、奥特曼、白雪公主,一群人在一起玩耍,又会出现不同的分工合作,你当爸爸,我当妈妈,小家伙们认真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

对此,很多家长感到迷惑不解:这么幼稚的游戏,为什么孩子天天玩也玩不够?

有家长甚至会强行干预孩子的“表演”,让孩子去看点动画片,或者教他几句英语,认为这比“过家家”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但实际上,家长的这种做法大错特错,简单的“过家家”游戏中,背后隐藏着孩子智力发育的自然规律,玩“过家家”对促进其能力发展大有好处。

为啥孩子这么喜欢玩“过家家”?

其实,“过家家”是一种典型的儿童象征类游戏,即孩子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其他替代物来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

比如孩子会拿着香蕉装作打电话,把玩具熊当做好伙伴,让爸爸妈妈扮演顾客,自己扮演售货员等等,这些都属于象征类游戏的范畴。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在2岁左右会进入“前运算阶段”,此时孩子开始建立符号系统,逐渐掌握语言,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有些家长可能会观察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听到某个专属名词时,可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具体事物,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喝奶粉,孩子就会很形象地表现出相应的动作。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是种“新技能”,运用得还不熟练,所以会有很强的练习欲望,也正是因此,全世界的孩子对于“过家家”游戏都能无师自通,并对这种大人看起来十分幼稚的游戏情有独钟,一玩就停不下来。

“过家家”对孩子智力发育大有好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在玩“过家家”时,其实是由易到难的一个过程。

刚开始时,孩子刚刚掌握抽象思维能力,只能简单地进行自我模仿,即把某一个物品赋予象征意义,自娱自乐。

但随着孩子进一步发育,这种简单的游戏会渐渐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会试着进行角色模仿、关系模仿,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成熟,最后发展为常见的“过家家”游戏,由孩子来扮演众多角色中的一种,在大脑中幻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并采取针对性的行为。

在孩子玩“过家家”游戏的过程中,其语言能力、对世界的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加强,抽象思维能力也会达到新的里程碑。

比如孩子一开始在模仿打电话时,手里必须拿着某个“道具”,才能完成整个游戏,但随着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孩子完全可以不借助任何物品,空手完成模仿打电话的行为,这就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外在表现。

孩子爱玩“过家家”,家长如何应对?

有些家长觉得“过家家”游戏幼稚,当孩子盛情邀请自己参与其中时,不仅会表示拒绝,还会明确表达对“过家家”的厌恶。

这种应对方式是非常错误的,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孩子完成“过家家”的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蒙台梭利曾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因为他可以经由游戏而学习。”

如果孩子爱玩“过家家”,我们应该鼓励而非打击,并且应该尽量帮孩子参与各种形式的“过家家”游戏。

比如家长扮演患者,让孩子扮演医生,或者是由家长扮演学生,让孩子扮演老师,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增强其抽象思维能力。

有时候在玩“过家家”游戏中,孩子还可能遭遇一些小困难,我们应该适当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教孩子解决实际能力的方法,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智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结语:

面对孩子“过家家”游戏的邀请,大家一定要愉快地参与其中,配合孩子完成脑海里的奇思妙想,使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说不定,孩子玩“过家家”的这种早期游戏体验,会成为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启蒙,长大后真成为“过家家”游戏里所扮演的角色。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喜欢玩“过家家”游戏吗?

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儿童心理学证书报考条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料网 » 儿童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儿童心理学证书报考条件)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