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考研(兰州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及目录)




兰州大学考研,兰州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及目录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老丁语云”)

大家好,我是老丁。

各位或许注意到了,近几日,一则与兰州大学有关的话题登上了不少网络平台的热搜,内容是兰州大学官方微博对5月22日网传该校历史院某课堂讲授内容不当的情况作出回应。

兰州大学在回应中称,网传内容为该校历史文化学院《世界近现代史(下)》课程课件中的两张页面,讲授的内容为“冷战的起源”一章第四节“冷战早期的冲突”,抗美援朝战争是本节课的一个案例。在讲到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及意义时,授课教师引用了网上曾经出现的‘一得九失’等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关于以上回应中提到的“网传内容”,目前一个流传比较广的版本是,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看,兰州的大学老师在课堂上,明目张胆的抹黑抗美援朝。”并附上一个愤怒的表情,以及“证据”照片。从所附照片拍摄的角度看,其拍摄者大概率是当堂听课的学生。

不少网友对所谓“举报者”的断章取义甚至可以说是诬告行为予以了言辞谴责,老丁也在事发后写了一篇标题为《大快人心!断章取义高校教师授课内容,举报者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文章,对该事件予以了评价。

上述内容可以说是“前情提要”了。要说老丁为何此刻为何又把这件事拿出来说一说呢?原因是之前的文章发出后,有不少读者在文章后留言表示,仅仅是网络间对于“举报者”诬告行为的谴责,就算是让他(她)“偷鸡不成蚀把米”了?高校的学生大概率也是成年人了,他(她)为何不用为其行为付出校纪甚至法律上的代价?

或者说最起码的,他(她)有没有向那名授课老师承认个错误、道个歉?

提及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高校学生举报老师授课内容的事件,一旦做实是后者所谓言论不当,其一般都要付出相当高昂、惨重的代价,轻则都是停课停职,甚至断送整个教职生涯。相对于对前述情况高调严肃的处理,为何此次当举报内容被证实是“举报者”的断章取义后,对于诬告行为,却未见对构陷者有任何公开的处理措施呢?

要说这轻则都应是违反校规校纪、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重则的话,《刑法》中的相关规定指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尽管《刑法》中同时也说,“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但这又如何证明,“举报者”断章取义的举动不是有意为之呢?

但截至目前,也只看到个别“大V”,呼吁纠偏或者是建议处分兰州大学的诬告学生。

要老丁说,如果对言论不当的老师和诬告老师的学生采取如此“双标”的处理方式,那或许后者将被赋予一项来自古时的权力——“风闻奏事”权。所谓“风闻奏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甚至自己的某种主观理解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若拥有此项权力,举报人诬告的代价几乎可以说忽略不计,而被举报者想要自证清白,却要付出极高的成本。

有关“风闻奏事”的恶果,史料中的记载可谓是班班可考。一旦有关风气在高校中持续风靡,那将让老师们的头顶悬上怎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戴上多么沉重的枷锁?又将让他们沦为怎样的校园弱势群体?如此,师道尊严何存?教书育人又从何谈起?

据老丁所知,当前高校之所以对于处理学生有所忌惮,主要出于几个担心,像是一方面怕相关情况被人添油加醋放到互联网上,从而让学校陷入强大的舆论压力中;另一方面怕涉嫌不当的学生属于极端偏激型人格,一旦该学生后续做出极端举动,学校也很可能因此陷入到强大的舆论压力中。

当然,这种当下颇为流行的“一失万无”畸形“安全观”,远不止存在于高校之内。但这种对于坏人的纵容,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对于好人的迫害。

老丁注意到,近期全国已有多地对诬告陷害行为亮剑,诬告陷害一经做实,将会受到严厉打击。在老丁看来,这类“严打”举措,不应遗漏了高校。绝不能让高校内个别内心阴暗的学生觉得自己捡到了“枪”和“炮”,让他们对于老师进行肆无忌惮地构陷和报复打击。

您说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兰州大学考研(兰州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及目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料网 » 兰州大学考研(兰州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及目录)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